高校+政府+机构三方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第一课”开班!
发布时间:2025-04-13
为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速培养一批优秀科技创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4月12日,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开班仪式在苏州科技商学院举行,来自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能源学院等学院的超50位教授、研究员、工程师们参加了活动。
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旭翔,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明荣,元禾控股董事长、总裁刘澄伟等领导出席并讲话,赛伍技术创始人、董事长吴小平受聘担任企业家导师,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婷秀主持开班仪式。
创新创业是苏州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这片沃土上的创新成果正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万家、位列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达57家、位列全国前三,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
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是苏州青年创业家计划——YEP计划的首场创业课,是深入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大学、苏州市科技局、元禾控股共同推动苏州大学青年师生创业要求的重要举措。
吴旭翔在致辞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介绍了苏州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和支持措施。他表示,苏州将着重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第一课”,落实“五个一”行动方案,全力赋能苏州大学的青年师生创新创业。他希望学员们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加强交流合作,跳出“纸上谈兵”,拥抱“实战练兵”,期待实验室的荧光,终将照亮产业苍穹。
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共有学员52名,由苏州大学发挥优势,调动资源,根据苏州产业集群特色,推荐遴选。据初步统计,由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学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的近三年技术合同有106项,合同成交总额超过5000万元。
沈明荣阐述了苏州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战略和具体措施。2024年苏州大学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标志着苏州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他期待通过此次科技成果转化班,能携手多方共同打造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加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更多苏大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苏州市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吴铎、能源学院教授赵建庆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吴铎期待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拓宽思维和认识边界,构建科技与商业的复合能力,突破教授创业的瓶颈。赵建庆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过程中苏州相关政府部门、苏州大学、投资机构等多方给予的支持。
2008年,吴小平创立高分子功能材料企业一一赛伍技术,17年间带领公司在光伏、锂电池、新型显示、半导体等多个应用领域中,实现了持续的原始创新,在多个细分市场中打创出全国乃至全球的冠军产品,并开发出了以合成树脂、胶粘剂创和功能模拟测试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开班第一课上,吴小平从企业创新的法则、工程化方法、创新方法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向学员们分享了创新idea的产业化开发经验。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才能得到回报,创新要遵循成功必达的使命感和意志力、预算限制内解决问题、时间限制内解决问题、围绕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协作等法则。
工程开发的核心在于发现并控制变量,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实现产品的高良品率和低成本,确保产品可生产且销售。
与理想主义者的科学家不同,总工程师是机会主义者,是组织者和决策者,把握研发进展和预判未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总工程师的工作逻辑,要从商业角度看技术路线的选择,并基于科学模型的可生产性和可靠性选择技术路线。
创新可以分为需求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种模式。需求导向强调从市场出发寻找技术解决方案,而技术导向则侧重于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成功的创新需要平衡两者,确保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谭海仁从海外留学归国后,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创立了仁烁光能,专注于光伏技术领域,当前,仁烁光能已成为钙钛矿行业发展进程中的领军企业。谭海仁分享了自己从工科科研人员到创业者的经验,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遇到的问题,以及科研人员创业时的典型挑战。
融资是创业过程中重要且困难的一环,估值设计、投资人选择、回购与对赌协议是股权融资时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解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合规性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要关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提前布局专利以形成竞争优势。
创始人的职责是找人、找钱、找地、找市场;创始团队需要全身心投入,兼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运营管理。
创业不易,要具备坚韧的心态,保持危机意识,不畏竞争:“创业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从创业第一天起,每天面对的是困难而非成功”;“企业发展要培养一批狼:敏锐、进攻、群体奋斗”。
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携手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苏州设立了生物医药分中心和先进材料分中心,为高校连接市场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活动中,生物中心副主任王勰,材料中心副主任、苏州实验室副主任孙明月围绕全国高校区域技转中心如何支持高校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进行了分享。
王勰介绍了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的建设背景、组织架构、合作高校、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产业生态营造和政策支持等内容。孙明月以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探索为例,介绍了科学与技术的内涵、中国科技成果的现状、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以及江苏省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第一模块的课程持续2天。4月13日,学员们在课程导师陈敢的带领下,进行了创业科技企业经营沙盘实战课程的学习,通过沙盘实战演练,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在模拟中预见未来”,帮助大家解析战略得失,梳理管理思路,进而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创新创业是苏州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这片沃土上的创新成果正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万家、位列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达57家、位列全国前三,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
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是苏州青年创业家计划——YEP计划的首场创业课,是深入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大学、苏州市科技局、元禾控股共同推动苏州大学青年师生创业要求的重要举措。

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共有学员52名,由苏州大学发挥优势,调动资源,根据苏州产业集群特色,推荐遴选。据初步统计,由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学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的近三年技术合同有106项,合同成交总额超过5000万元。
沈明荣阐述了苏州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战略和具体措施。2024年苏州大学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标志着苏州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他期待通过此次科技成果转化班,能携手多方共同打造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加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更多苏大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苏州市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才能得到回报,创新要遵循成功必达的使命感和意志力、预算限制内解决问题、时间限制内解决问题、围绕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协作等法则。
工程开发的核心在于发现并控制变量,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实现产品的高良品率和低成本,确保产品可生产且销售。
与理想主义者的科学家不同,总工程师是机会主义者,是组织者和决策者,把握研发进展和预判未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总工程师的工作逻辑,要从商业角度看技术路线的选择,并基于科学模型的可生产性和可靠性选择技术路线。
创新可以分为需求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种模式。需求导向强调从市场出发寻找技术解决方案,而技术导向则侧重于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成功的创新需要平衡两者,确保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融资是创业过程中重要且困难的一环,估值设计、投资人选择、回购与对赌协议是股权融资时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解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合规性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要关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提前布局专利以形成竞争优势。
创始人的职责是找人、找钱、找地、找市场;创始团队需要全身心投入,兼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运营管理。
创业不易,要具备坚韧的心态,保持危机意识,不畏竞争:“创业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从创业第一天起,每天面对的是困难而非成功”;“企业发展要培养一批狼:敏锐、进攻、群体奋斗”。
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携手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苏州设立了生物医药分中心和先进材料分中心,为高校连接市场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活动中,生物中心副主任王勰,材料中心副主任、苏州实验室副主任孙明月围绕全国高校区域技转中心如何支持高校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进行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