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时刻与您分享我们的一点一滴

苏州科技商学院助力江苏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第二期“U35青创学院”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9-03

  手握突破性技术,却苦于产业资源不畅、应用场景难以拓宽;满怀创业热情,仍亟需实战历练与系统指导;拥有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却受困于资金短缺、落地转化缓慢——这是许多青年科技人才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端必须面临的成长课题。

  近期,江苏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围绕青年科创成果转移转化,组织首批184名35岁以下科创新锐,按照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分批走进苏州科技商学院,帮助提升契合产业逻辑的实战经验,多维对接成果转化所需的适用资源,架设起从实验室直达生产车间的“高速通道”,努力打通“试验样品”到“批量成品”的“最后一公里”。

U35项目路演:

金融赋能+课程筑基,驱动创新“立体蝶变”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生产车间是产业创新的实践阵地,项目路演恰好是连接两者的“转换器”与“加速器”。


   夜幕降临,苏州科技商学院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U35专场项目路演正火热举行。7位“U35培育”对象依次走上讲台,展示各自带来的核心创新成果。东吴证券、元禾控股、金鱼嘴创投等知名机构专家现场凝神倾听,不时记录提问,从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市场匹配度等多个维度给出精准点评与融资建议。会场一侧,政府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全程观摩,实时回应需求,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保障。多方高频互动、高效对接,形成了从产品到产业、从融资到服务的赋能链条。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U35培育”对象、速羽智能科技创始人史昀珂带来的《卡丁车,运动+科技+娱乐的“新消费”形态》项目引发热烈讨论。该项目将运动属性与科技元素、娱乐体验相融合,既契合当下消费市场对多元化、高品质体验的需求,也为智能制造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落地提供了新路径。史昀珂表示,这是他参加各种路演中专家层次最高的一次,路演专家提出的组建专业化团队快速打开市场规划建议,一下打开了他的思路。


  “U35培育”导师、东吴证券总裁助理顾轶高现场观摩了路演,给出专业看法:“本次路演的7个项目均紧扣产业升级方向与市场核心需求,质量都非常高。我们期待各个团队吸纳点评建议,加快项目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节奏。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跟进洽谈,在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科技金融的支持”。

  针对路演中“U35培育”对象显现出的共性问题,苏州科技商学院从产业投资策略、私募股权投资、科技企业跨境经营法律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组合配置,邀请华能投资、弘晖基金、大成律师事务所、华星会计师事务所等高水平专业师资精准指导。作为苏州科技商学院运营方,元禾控股副总裁童亮表示:“这批‘U35培育’对象科创潜力都很大,我们作了精心组合安排,就是想帮助他们快速提升科技金融工具的运用水平,促进金融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立体蝶变’,孵化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科创人才。”

U35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

人才上门+园区落地,直连产才“生态蝶变”

  此次U35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开进苏州,与张家港、昆山、吴江、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产业园区,分领域开展高效“产才”对接。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人才技术成果与产业园区需求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亮技术和抛需求中链接起“科研成果”与“产业场景”的精准赛道,加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转化。

  为了直击“供需对接信息不畅”难题,省市团委联合科技、工信等部门前期做足功课——全面梳理并建立了“企业技术需求”与“U35人才技术成果”两张清单。在收集园区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升级需求基础上,逐一对接“U35科创新锐”的技术成果,促成人才与园区企业达成意向性合作。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分会场,精准匹配的成效尤为明显。“U35培育”对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袁金龙直接向中新智地(吴江)苏州湾智能制造产业园负责人咨询:“我们的气象激光雷达产品,能否在园区开展实地测试?”对方也回应得干脆:“没有问题”。袁金龙坦言,接下来他们团队将前往产业园实地考察,“我们需要实地场景验证,园区如果能给予测试支持,将大大加快这项成果的落地进程。”

  一线对接的场景,让科研人才对“融合”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次在苏州,“U35培育”对象走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园、亚盛医药集团、科大讯飞(苏州)科技公司等产业一线观摩学习。在实地探访园区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后,“U35培育”对象、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唯尊表示:“之前埋头搞算法,今天更看清了产线需要什么。企业的需求,将是我成果转化的方向。”

  从清单摸底到现场对接,从面对面提问到走进车间验证,U35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不仅架起了人才与产业的桥梁,更推动科创生态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上门”的“生态蝶变”。越来越多青年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奔赴生产线,在机器轰鸣中,听见创新的回响。

U35青年科技人才沙龙:

跨域协同+资源融合,促成伙伴“共生蝶变”

  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打破技术边界、实现创新可能的有效方式。“U35培育”旨在为青年科创新锐搭建宽松、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创意和成果从“分散探索”走向“聚力突破”。


  U35青年科技人才沙龙围炉夜话,活力与创造力在现场持续涌动。破冰环节一开始,年轻的面孔们便迅速熟络起来。在分组交流阶段,大家围绕“如何让技术突破找到产业土壤”“怎样让科创成果加速落地结果”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在“脑洞大开”“跨界交流”中碰撞出不少“金点子”。有“U35培育”对象建议用好技术经理人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高效匹配“企业技术需求”和“人才技术成果”;有“U35培育”对象建议直接在园区企业召开对接会,让科研人员在直观了解产业情况中开展供需对接。

  “U35培育”除了搭建跨界交流平台,更支持科创新锐从“单打独斗”走向“长期共创”。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创始人周全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任贺贺的“牵手”,就是生动的一幕。

  周全的公司专注于旋转型裸眼3D全息显示设备,近期他在攻克4米直径以上设备技术时,遭遇了空气流体动力学方面的瓶颈。而同为“U35培育”对象的任贺贺,研究的恰好是超大尺寸风力发电电机的空气动力学技术。“简直是完美契合!”周全兴奋地说,“我们从技术匹配聊到联合研发,计划共同研制迭代设备,持续打造全球最大尺寸的旋转型裸眼3D显示设备。”作为“U35培育”服务专班的苏州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处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也将伴随‘U35培育’,主动加强与科创新锐的面对面交流和深度了解,我们不只是聆听,更要实时回应人才需求,让政策和服务精准滴灌。”

  “U35培育”不仅牵线搭桥,更激活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合力,实现了从“协同创新”到“共生蝶变”,为江苏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活力。

  从项目路演的资本赋能、课程筑基,到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的人才上门、牵手园区,再到青年科技人才沙龙的跨域交流、协同合作,“U35培育”瞄准加速推动青年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搭建产学研用贯通平台,持续为科创新锐多维升级“立体蝶变”、产才协同发展“共生蝶变”、青年科创环境优化“生态蝶变”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