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BC创业课 | 龚柏华教授:企业出海,行稳致远,法治护航
但我要说,
‘出海不等于成功,盲目出海可能更快出局’。”
10月18日,
在苏州科技商学院创业课的课堂上,
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柏华一句充满辩证色彩的开场白,瞬间抓住在场学员注意力。

在这场题为《中国企业(产品)出海的法律相关问题及其应对》的创业课中,龚教授以其深厚的国际法学养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为正处于出海浪潮中的创业者们,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法律风险导航”。
出海新航海时代:
从“求生”到“求发展”的战略转变
“我们今天的出海,跟早年的‘下南洋’求生迥然不同,这是一场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的‘新航海’。”龚柏华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当前企业出海动机的多元化:从国内成本高企、毛利率薄的“被动转移”,到追随核心客户、完善全球供应链的“主动布局”,再到瞄准全球市场、树立国际品牌的“战略进取”。
他特别提醒在座的中小微企业主,出海前必须进行“哲学三问”:为何要去?想去哪里?准备如何去? “不想清楚这三件事,风险将远大于收益。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龚教授提出了“搭船出海”(依托国企或行业龙头)、产业链协同出海、分阶段推进等务实策略,强调“行稳”才能“致远”。
全球投资新版图:
数据背后的机遇与玄机
龚柏华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图表,展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最新版图。他分析,投资存量高度集中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开曼群岛等地,这背后既有传统的融资和税务安排考量,也反映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企业通过转道东南亚进行“曲线投资”的现实选择。
“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国家近年成为投资热点,原因复杂。”龚教授剖析道,“一方面是成本与供应链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规避高额关税,利用区域贸易协定(如美墨加协定USMCA)的原产地规则,‘变身’为当地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但他同时警告,这种“擦边球”策略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例如美国已开始对经墨西哥转运的中国产品加强审查,墨西哥政府的态度也出现摇摆,政策风险不容忽视。
针对现场听众关于“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疑问,龚教授进行讲解,“‘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合作倡议,而非有固定名单的封闭俱乐部。理论上,任何愿意合作的国家都可以是‘一带一路’国家。”他建议,企业不应被概念束缚,而应聚焦具体国别的法律环境、产业政策与风险评级,做到“一国一策”。
风险全景图:
从地缘政治到ESG的挑战
龚柏华教授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勾勒出企业出海面临的立体化风险全景图。
首先是政治与安全风险。 从地区冲突、政局动荡到国有化征收,这些“黑天鹅”事件往往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他提到了在乌克兰投资受损企业的保险理赔困境,并介绍了世界银行旗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政治风险保险,建议大型项目务必考虑此类风险转移工具。
其次是法律与合规风险。 龚教授深入解读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为由审查外资并购的广泛权力,以及其“长臂管辖”的威力。他以三一重工关联公司起诉CFIUS的经典案例,说明了在此类博弈中的艰难。“程序上或许可以争辩,但实体上很难挑战其国家安全裁量权。”他建议,企业在进行敏感行业或地域的投资前,可聘请有CFIUS前官员背景的专业机构进行前期沟通和评估,这是一种有效的“排雷”策略。
再次是日益凸显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 龚教授展示了某中国企业在巴西因劳工宿舍条件简陋被当地媒体曝光,导致项目严重受阻的案例;另有多起因环保标准、社区关系、甚至是一棵被当地居民视为“神树”的迁移问题,而导致项目延期、成本激增甚至搁浅的教训。“国内习以为常的做法,到了国外可能就行不通了。文化冲突和管理习惯差异,是走出去必须付出的学习成本。”他强调,在当地务必遵守劳动法规,尊重文化习俗,善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
此外,反海外腐败(FCPA)、反垄断、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知识产权等传统风险,在当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龚教授特别指出,美国正将出口管制规则“发扬光大”,通过“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等,极大地扩展了其管辖范围。他提醒企业,必须对自身产品中的美国技术含量进行严格筛查,并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监管环境。
出海前的“必修课”:
国内监管与合规准备
“很多人以为,出海就是办护照签证、买机票。对企业而言,出海前的国内合规准备,是决定你能否‘持证上岗’的关键。”龚柏华教授系统地梳理了境外投资(ODI)所涉及的国内监管体系。
他详细讲解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各自的职责与审批/备案流程,并重点强调了“敏感行业”和“敏感国家和地区”清单。“如果你投资的是房地产、酒店、影城、体育俱乐部等限制类领域,或者去一个政治不稳、与我们关系紧张的国家,审批通过的可能性极低。”他建议,企业在项目前期谈判阶段,就要对ODI审批的可行性有基本判断,避免“谈了半天,却出不去”的尴尬。
对于当前热点的数据出境问题,龚教授指出,虽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法规已经生效,但实践中许多细节仍在探索。他透露,上海临港新片区等自贸试验区正在推行数据跨境便利化清单试点。“线上公开信息可能有限,但线下对接这些服务平台,往往能找到更贴合企业实际的具体解决方案。”
走进去,融进去:
本土化与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走进去’,最终‘融进去’。”龚柏华教授强调,企业出海不能只满足于建立法律实体,更要实现人才、管理、文化的本土化,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生态。
他高度评价了商务部等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旨在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专业机构和商协会的资源,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税务、安保、物流等全方位支持。“这相当于为企业出海建立一个官方的‘后勤总部’。”他建议企业积极关注并利用这些公共服务平台。

龚教授最后总结道,面对百年变局,中国企业出海是时代必然,但这条路绝非坦途。它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风险意识、更高的合规标准和更国际化的运营能力。“法治,是出海航程中最可靠的‘压舱石’。唯有在法治的轨道上行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星辰大海中,才能乘风破浪,基业长青。”
